焦点简讯:福建漳州南靖县田螺坑村:梯田土楼 古韵悠悠

2022-10-26 16:00:46 来源:教育联播网

福建土楼是由生土夯筑而成的大型围拢型建筑,主要分布在我国闽西南山区,建造形态独特,被称为中国传统民居的瑰宝。2008年,福建土楼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田螺坑土楼群曾作为案例出现在《世界遗产名录》的申报文件中。2012年,田螺坑村入选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资料图)

第一次见到福建土楼,一定会为之震撼。

清晨的薄雾还没有完全散去,层层梯田映衬下,5座依山而建的巨型建筑映入眼帘——这是位于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的田螺坑土楼群。

福建土楼是由生土夯筑而成的大型围拢型建筑,主要分布在我国闽西南山区,建造形态独特,被称为中国传统民居的瑰宝。田螺坑土楼群是福建土楼的重要代表,由4座圆形土楼和1座方形土楼构成。

站在村中的观景台远眺,5座土楼错落有致,无论移动哪一座,都会破坏眼前和谐的美感、视觉上的协调。

土楼群所在的田螺坑村不大,5座土楼、青山、梯田构成了村子的主要风貌。村民大多姓黄,聚族而居已有300多年。

关于土楼的起源,目前主流观点认为是中原地区人民为躲避战乱南迁而建。土楼极具防御性的建筑特色印证了这一点,一座土楼就是一座大型的堡垒。从外部看,土楼一般3层或3层以上,唯一的大门厚度可达10多厘米,有的还在门外侧以铁板加固,不少土楼的顶层还设有瞭望台,这样可以防盗、防兽、抗震,水火难侵。从内部看,土楼空间开阔、阳光充足,若提前储备食物,即使不出楼,也可满足人们短时间内的生活需要。

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顾问总建筑师黄汉民说,人们常将土楼等同于客家土楼,之所以有这种说法,是因为客家人迁徙至福建后确实建造了一座座用于防御的高大土楼。因客家土楼发现较早并得到广泛宣传,客家土楼的说法便深入人心。事实上,福建土楼不仅仅有客家土楼,还有闽南土楼。

在南靖土楼中,田螺坑土楼群居住人数多,生活气息浓。人们在这里,仍可以观察土楼内原汁原味的生活。

推开土楼厚重的木门,仿佛进入了一片自成体系的小天地。周末早上8点,进门处,人们三三两两聊着天;老人从菜地里摘回新鲜蔬菜,中年人忙着准备一家人的早餐,小孩们搬出凳子开始做作业……或圆或方的空间里,是一幅幅流动的生活景象,充满温暖的烟火气。

很多人家的门前架着一块木板,上面摆着带有土楼元素的纪念品:自家晾晒的笋干、梅干菜,手工编制的竹工艺品……时常有路过的游客驻足挑选。村民告诉记者,当地人几百年来都以农耕为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过,随着来到田螺坑村的游客越来越多,他们现在还多了一份家门口的旅游营生。

“做大福”是村里最热闹的日子之一,通常每3年举办一次,一般选在秋收后。每到这时,外地的宗亲都会赶回来团聚。乡亲们烹美食、做社戏,在一曲曲乡剧中,人们欢庆风调雨顺,祈求幸福安康。事实上,土楼人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在楼门外就已然显露。5座楼名——和昌、步云、瑞云、振昌、文昌,分别与门上的对联相呼应,饱含着建造者对家族的美好希冀。

5座土楼中,步云楼是现存最早的一座,也是唯一的方形楼。事实上,圆楼是方楼的进化版。圆楼可以尽量保证每个房间的面积大致相同,家族间也减少了因房屋面积产生的争议。

漫步村中,鹅卵石铺就的乡间小路上,处处生机蓬勃。阳光照射下的土楼,散发着一抹橙黄色的暖意。如果将镜头拉远,从空中俯瞰,一座座庞大的、或方或圆的土楼,带着土壤的肤色,散落在绿色深处的山峦与河流之间,像时光长河中的一颗颗明珠,见证着历史的变迁,也诉说着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段段悠悠岁月。

分享: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29 59 11 57 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