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上海张园西区正式对公众开放。曾被称为“海上第一名园”的张园是旧式石库门里弄,作为上海城市有机更新的典型范例,张园地区的保护性综合改造,不仅保护与传承了传统石库门里弄风貌,更通过活化利用历史建筑,打造出重历史文化、强沉浸体验的风貌街区。
创新征收方式,完整保留街坊风貌
始建于1882年的张园位于繁华的上海中心城区,是上海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种类最多的石库门建筑群,也是上海首个保护性征收改造的城市更新项目。
(资料图片)
这片曾住过“七十二家房客”的石库门里弄,经过四年保护性修缮,以更胜往昔的繁华与生机,为上海人民城市建设再添新注脚。
2018年9月,张园地块启动保护性征收,遵循“留改拆”的理念,采用“征而不拆、人走房留”的方式。
上海静安城市更新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马林介绍说,“人走”即通过动迁方式,让居民在他处获得改善;“房留”,则将修旧如故,保持历史风貌不变,完整保存街坊肌理和里弄肌理。作为上海市中心城区首个适用于“留改拆”政策要求进行实践的征收基地,张园在充分尊重居民意愿基础上,于2020年完成全部1122户居民集中搬离和房屋征收工作。
“上海在如何保护好历史风貌、传承海派文化、讲好张园故事方面作了深入思考。”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有关负责人表示,除了完整保留街道界面、成片保护屋顶平面,维持弄堂原有里弄建筑肌理和空间尺度之外,老弄堂名称被全面保留并展示。
焕新后的张园内,老弄堂名称被全面保留并展示。新华社记者刘颖 摄
“张园石库门建筑群是上海发展历史的物质见证,而老弄堂名称则是海派文化的文字实证,如荣康里、震兴里、德庆里、永宁巷等,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上海文化特色,我们将采用多种方式,对老弄堂名称进行展示。”马林说。
“一幢一档”实现历史建筑全覆盖
马林介绍说,张园地区的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工作,通过搬迁保护、资料保护、建筑保护及现场保护等四个方面来实施。“张园保护性开发坚持‘保护为先,文化为魂,以人为本’,将历史风貌保护与城市功能完善和空间环境品质提升有机结合。”
记者了解到,张园实施了“一幢一档”历史建筑全覆盖建档工作,共计完成170幢历史建筑、2053个房间的查勘测绘工作,形成了完整的“张园历史建筑资料库”房屋档案。
马林说,建档系统实现了三大目标:一是记录现状,通过现场查勘、建筑测绘、影像拍摄等方式对每幢建筑的建筑构件、完损情况、设备设施、搭建加建等情况进行了现状记录;二是历史原状考证,通过历史图纸等史料研究及现场查勘,考证建筑原始构件、原始材质及工艺,汇总历年改造修缮等信息;三是人文历史元素挖掘,以留存历史文化资源,实现区域环境提升。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教授王林认为,上海通过细化优化历史建筑和文化保护与传承机制,以城市更新来活化历史空间,满足未来发展需求,促进城市空间利用向集约紧凑、功能复合、低碳高效转变,打造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样板。
在坚定不移地保护历史风貌中推进城市更新
如何既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又保护好历史建筑风貌、延续城市文脉?张园城市更新模式的探索,正在上海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解题思路。
马林表示,张园保护性开发将坚持传统海派文化与国际时尚文化相融合,文商旅联动发展。未来在张园内将设立美术馆及文化演艺中心,展现以石库门建筑活化利用为特征的建筑文化;将邀请国内国际知名制作人和导演定制、打造张园情景主题秀;并定期引进国际热门剧目,建立广泛深入的全球文化交流,形成辐射周边的市民文化活动空间。“张园将在原味传承海派历史特色风貌的基础上,通过文化融合、功能再造,再塑‘海上第一名园’。”
修旧如旧,张园内的历史建筑被赋予新的功能。新华社记者刘颖 摄
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优秀历史建筑不仅是城市的地标,还保留了城市文脉,具有极高的建筑艺术价值,也为人民提供了一份情感寄托。截至目前,上海已认定五批共计1058处,总计3300余幢,760余万平方米的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包括办公、商业、文教、宗教、居住、工厂等多种建筑类型,其中215处重叠有不可移动文物身份。
“对历史建筑最好的保护就是合理利用。”上海市静安区文旅局副局长张众认为,目前上海城市更新对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和开发力度正在加强,“城市更新的目的在于让历史建筑重新回归老百姓的生活。未来,我们应尊重文脉,留存记忆,打造公共空间和激发城市活力。”(记者郑钧天、郭敬丹)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