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魅力

2022-12-27 17:12:38 来源:教育快报网

《人民政协报》(2022年12月24日第08版)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甲骨文 徐 梅 书

薪火相传 甲骨文徐 梅 书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长乐未央 甲骨文徐 梅 书

作者:徐梅

文字传承着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文字彰显着中国厚重的文化底蕴,文字贯穿着中国历史的时代特征,文字连接着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文字更融入了现代人们的日常生活。一幅幅历史的画卷,让我们感知先人的智慧,一件件甲骨文书法背后,让我们了解千年文化的故事。

让甲骨文成为中华文明的基因

殷墟甲骨文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它是目前中国发现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迄今发现甲骨大约有近15万片,不重复的单字约4500个,有3000多字未能识别,可使用的文字只有1500字左右。在如此难识别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要去研究开发,既而用书法篆刻去表达它、传播它?把汉字的传承提升到中华基因的高度,这是对甲骨文研究者最大的鼓励和鞭策。因此,甲骨文作为中华文明的基因、中国文字的源头,值得珍惜和更好传承发展。

值得欣喜的是,2020年启动的“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将甲骨学研究纳入主要研究目标,标志甲骨学研究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又一欣喜是,今年教育部已将书法与美术并列为一级学科,这就更有条件在学科建设中,将文字学与书法的关系,甲骨学与甲骨文书法的关系,书法的跨学科研究等内容纳入范围。而这一切,都是需要有人去做,有人来传承。所以我觉得,对于甲骨学家而言,应该从甲骨文书法艺术中汲取灵感,而对于甲骨文书法家而言,更应该借鉴甲骨学、古文字学的研究成果,努力寻求学术支撑,两者相辅相成,形成合力,将甲骨文研究向“中华基因+世界共享”的领域推进。

让甲骨文从冷冰冰变为活生生

文字愈古,距离原始图画愈近,象形特征愈明显。郭沫若先生曾研究指出,中国文字发展至甲骨文时期,至少经历了1500年历史,而中国文字从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一路走来,但基本的形体一脉相承,虽然书写方式有了改变,但构成逻辑还是相同的。不仅如此,甲骨文的出土,还带来了商代历史、文字起源、造字方法、文字应用、书写工具等等的有趣话题。当甲骨文由图画变成图案画的符号,这种符号又完全用线条来表达,展现的则是刚健、柔媚,姿态各异;书契或肥、或瘦、或方、或圆;有的婀娜多姿,有的潇洒飘逸,甲骨文书法的耐人寻味之处就已显现。譬如,我书写“长乐未央”中的“央”字,始见甲骨文,“央”的古字形像人戴枷,明显突出了人头,本义为殃。《说文》则认为,“央”由表示正立的人的“大”和表示门框的“门”组合而成,意思是人站在门或门框“中间”。在书写“央”字时,加以拟人化,形似戴着头盔的小人双腿前后走,灵动感跃然纸上。我认为,甲骨文书法的艺术空间特征总体表现为:因形生势,随机变化,起伏跌宕,自然天成,字里行间充满了艺术的自由精神。这种文脉延续需要通过多样性、丰富性的文化产品,才能让人们喜闻乐见。

新时代应让甲骨文凸现艺术价值

甲骨文是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中国成形文字,虽然还保有相当浓厚的图画性质,但基本上已经符合中国文字造字和使用的规律——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以上造字原则,均可在甲骨文中找到。随着历史情境的转换,在3000多年后的现代文化语境中,需要人们更多地从艺术形态的角度来观照甲骨文,让甲骨文的艺术特性得到前所未有的审美关注。

120多年前甲骨文被发现,“横空出世”惊艳了世界,使它跨越时代直接进入了近现代书法领域,除了史料价值,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它纯粹的艺术价值。对于它在艺术上的独特之处,至少有以下几点:一是形体的象形性;二是结体和章法上较后世书法有着较多灵活性;三是写和刻紧密结合,相互影响;四是甲骨文书法风格的多样性变化性。这些无疑留给后人很多的探索空间。从见识到的商代甲骨文、金文来看,其线条与结体之美,已明显体现出相当高的艺术审美理想和形式表现能力,它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创造。譬如,我在书写“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甲骨文作品时,习惯以自然方式起收笔,行笔爽洁,尽量保持契文原生态;同时注重中锋运笔,呈现线条立体感,如“君”字一竖,呈细圆柱状,凝重坚挺。创作甲骨文书法如同绘画、篆刻,既要随体异形,顾盼自如,对立统一,又要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学原则和审美意趣一脉相通。在结构、章法布局时,遵循不雷同原则,注重正险、疏密、方圆、纵敛、虚实的对比,当然这些“布局”“安排”的前提是不可刻意为之,而要在有意无意间随语境、情境而作。

甲骨文书法的求变创新首先取决于对殷商甲骨文书法特征的尊重和认识,包括甲骨文文字素材的规定,甲骨文的契刻特征,甲骨文空间特性限定,甲骨文字形的劲挺、方折、古朴的主流特征等。如,创作时以立足于甲骨文本位特征为前提,适当借鉴金文、石鼓、小篆等笔法,但整体必须纳入甲骨文书法的语言体系和运作规则之中,目的是丰富甲骨文的艺术表现力,而非自创流派自成一体。只有艺术规定性的存在,并且得到艺术规则的支持,创新才有意义。

以甲骨文的先人智慧讲好中国故事

甲骨文研究不仅关乎学术、艺术等方面,更要与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软实力,中国文化走出去等密切关联。中国书法就有这样的力量,甲骨文书法则更具这样的底气和自信。

甲骨文本身所具有的象形性、灵动性、随形性,虽然古朴原始,却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现代性因子,只要运用好现代化的数字技术手段,将甲骨文拥有的立体动态信息,丰富形象的图像,随形生动地展现出来,就能让甲骨文书法在现代转换中的艺术创变成为无限的可能。文化的传承既需要从理性上认识,更需要从感性上接受并喜欢,要有长期的浸润,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更好地对接。与此同时,需要加大传播力度,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一些形式多样的传播方式,如打造数字化文化空间,使那些远古的静止的甲骨文字能重新活跃起来,人们在亲眼欣赏和亲身体验中更能感知灿烂历史、认同文化传统。因此,当代甲骨文书法的职能在于创造充满文化底蕴、情感内涵的甲骨文书法形象——这些形象对于当代人情感有反响有共鸣,从而唤起人们对自然、生命等的敬畏和期待,通过融入艺术家的个性创造让更多作品打动人。我们相信,甲骨文一定会如同熊猫、故宫、长城、孔子等成为代表性的“中国符号”,通过现代传播方式对外讲好中国故事,扩大世界影响力。

(作者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市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专职副主任、上海市政协书画院副院长)

分享: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