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他人作嫁衣的人们

2023-04-18 10:19:15 来源:教育之星


(资料图片)

陈漱渝

《人民政协报》(2023年04月15日第06版)

4月1日,周六。晚上看中央电视台四频道“向经典致敬”栏目,致敬对象是北京人艺传统剧目《雷雨》。循惯例,这类节目表彰的多是作者、导演和主角,但这次的主讲嘉宾却有幕后的灯光、布景、音响、效果的老师们,看后大开眼界、大长见识,才真切感受到幕后人员的辛劳和智慧。没有他们独创的那种雨声、电闪、雷鸣,《雷雨》怎会有历久不衰的演出效果?

顿时我想到了那些为他人作嫁衣的编辑老师,特别是人民政协报副刊的编辑们。因为他们跟我交往的时间最长,发表我的各类文章也最多。政协委员和其他读者因此知道了我的名字,而对他们的辛劳付出却一无所知,我因之感到十分愧疚。

大约是1998年,全国政协九届一次会议开幕会的那天,我步入人民大会堂大厅,碰到一位年轻的女记者,她说她也是南开大学中文系的毕业生,在校时曾听过我的讲座,如今在人民政协报工作,希望我能抽时间投稿。于是我就开始了跟人民政协报的联系。此后,除了学术家园、文化周刊,我跟春秋周刊、教育周刊、休闲周刊以及两岸经合周刊等也都有很多联系。当年的这些编辑,都一直与我保持着联系,成了好友。近年又有一些朝气蓬勃的年轻编辑上岗,也成了我的忘年之交。

人民政协报的编辑给我的总体印象,是政策水平和业务水平都很高,更能对作者的辛劳给予应有的尊重,有时出于版面调整或其他方面原因需要对原稿加工,他们都能以平等的态度跟作者商量,从不滥施刀斧。有件小事我至今难忘。有年夏天,我独自在书房打盹,正巧一位副刊编辑来访,因为书房大门敞开,他就轻轻坐在我的面前,直到我一觉醒来才发现他正笑眯眯地看着我,生怕打扰我午休,使我深受感动。

作者跟编辑之间是文友关系,在某种意义上讲,编辑还是作者的老师,给作者提供了学习的平台。人民政协报多次请我参加一些相关活动,比如“酒文化论坛”“茶文化论坛”等,这些都是我知识的盲区,需要及时充电。由于必须发言,逼得我只好临时抱佛脚,急用现学。我有些谈茶论酒的发言稿,也发表在周刊上。有一篇《说茶》的短文,竟被选进了一些语文课的阅读训练教材,我俨然也变成了半个茶文化专家。

当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眼前立即浮现出了这些编辑们的亲切面影。我似乎看到他们正在选题、审稿、拼版、配图、校对。他们生命的甘泉正在这些极其平凡的工作中汩汩流动,滋润着读者,又滋润着作者……

(作者系第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鲁迅博物馆原副馆长)

关键词:
分享: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