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有文化的人

2023-06-20 14:00:12 来源:人民政协报


(相关资料图)

苏禾日

《人民政协报》(2023年06月17日第07版)

文化是思想的活动,是对美和人类情感的感受。零零碎碎的信息或知识对文化毫无帮助。我们的目标是,要塑造既有广泛的文化修养又在某个特殊方面有专业知识的人才,他们的专业知识可以给他们进步、腾飞的基础,而他们所具有的广泛的文化,使他们有哲学般深邃,又有艺术般高雅。

——(英)怀特海

文化是什么?对于一个人来说,文化就是指通过人的行为表现出来的人的谈吐、举止、习惯、信念等精神气质。文化构成了一个人的基本风貌、基本特质,是一个人有别于其他个体的特点。对于一个群体、一个组织来说,文化就是它们在长久的共同生活中形成的生活方式,包括他们的思想、理念、行为、习俗、禁忌、传说、建筑、制度、作品等,这个群体整体的一切活动,都将是这个方式的某种体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康德等认为,文化是一种精神性的符号体系。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怀特海认为文化是思想的活动,是对美和人类情感的感受。不仅仅那些鸡零狗碎的信息和知识算不上文化,对文化毫无益处,而且那些专业知识也不能够算是文化,虽然它们是建构文化不可缺少的前提。有知识不等于有文化。所以,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培养既有文化素养又有专业知识的人才——既有在某些专业领域的知识,又有深邃的哲学思维、高雅的艺术素养。概言之,教育要培养有文化的人。

我们必须要记住,自我发展才是最有价值的智力发展,这种发展通常在16岁和30岁之间发生。训练这种自我发展,最重要的应该是12岁之前从母亲那里所受到的教育。

——(英)怀特海

这段文字有三个基本观点:第一,自我发展才是最有价值的智力发展。怀特海指出,《教育的目的》主要讨论的就是关于智力的教育问题,而人的自我发展才能保证智力的持续发展。第二,人的自我发展最重要的时间段是在16-30岁期间,也就是在青少年时期。第三,虽然自我发展重要的发生阶段在16—30岁期间,因为这个时期人的自我意识开始真正觉醒,从他律走向自律的意志品质也开始逐步形成,但是训练自我发展最敏感的时期还是在12岁之前的儿童时期,而且,母亲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怀特海举例说明了他的观点,一位在英国著名的拉格比公学读书的男孩子,在学校里的表现并不突出,但是在他长大成人之后却表现不凡,非常成功。许多人感到很惊讶,但是坦普尔大主教道破了其中的原因:“问题不在于他们18岁时怎么样,重要的是他们之后将成为怎样的人。”也就是说,这个男孩子可能在12岁之前就在母亲的家庭教育中埋下了自我发展的种子,然后慢慢生长,最后在16-30岁期间破土而出,茁壮成长。所以,认识到这三个要点,对于教师、父母还是非常必要的。

在教育史上,有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某些学校在某个时期,充满天才创造的活力,人才辈出,然而不久,开始陷于卖弄炫耀,墨守成规。原因就在于,已经被那些呆滞的思想完全束缚。就教育而言,填鸭式灌输的知识、呆滞的思想不仅没有什么意义,往往极其有害——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最美好的东西遭到了侵蚀。

——(英)怀特海

在中外教育史上,有些曾经声名显赫的学校后来逐步悄无声息了,有些曾经“充满天才创造的活力,人才辈出”的学校,由于“卖弄炫耀,墨守成规”而逐步堕落了。其根本的原因,是“被那些呆滞的思想完全束缚”了。这里所说的“呆滞的思想”,其实就是不能够与时俱进、缺乏思维的活力与想象力,不思进取,不愿创新的墨守成规。的确,优秀往往是卓越的最大敌人,也是在这个意义上而言的。怀特海解释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有些学校一度思想活跃,勇于创新、闻名遐迩,但成就与荣誉成为他们的包袱和重负,反而让他们裹足不前。他举例说,有些聪明智慧的女性,没有受过教育,但是却能够把这个世界看得很明白,在她们步入中年的时候,反而成为“这个社会中最具智慧和文化修养的群体”,原因就在于她们没有沉重的知识包袱,没有被呆滞的思想所束缚。“每一次对人类社会进步举足轻重的知识革命,都是一次对陈腐呆滞思想的反抗。但是,由于对人类心理的可悲忽视,某些所谓的教育制度又重新用呆滞的思想来蒙蔽人们的眼睛。”正如前面说过的那样,有知识不等于有文化,有时候,陈腐的知识反而成为创新与进步的阻力。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特别是我们的学校,如何防止遭受呆滞思想的侵蚀,是应该警钟长鸣的。

关键词:
分享: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