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永邑县是现在哪里 三国时期南海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2023-08-02 20:17:44 来源:大学路

今天,大学路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广东永邑县是现在哪里 三国时期南海是现在的什么地方,希望能帮助到广大考生和家长,一起来看看吧!

广东话起源于哪里

广东话 起源于距今五千年前后的岭南苍梧古国。


(资料图)

粤语 ,又称作广东话、 广府话 ,俗称白话,海外称唐话, 是一种 汉藏语系 汉语族的声调语言,中国汉语七大方言之一,也是汉族广府民系的母语。

自古以来两广山水相连,人文相通,两广地区是不分的,直到宋朝才分为广东和广西,而粤语的形成远早于宋朝,正因如此,粤语在两广地区通行。距今五千年前后的岭南苍梧古国是 岭南文化 、珠江文化的发祥地,同时也是粤语的发源地。粤语有九声六调,是中原雅言和岭南古越语融合、重组而成,是保留古汉语成分较多的一种方言。

粤语不仅保留了大量的古汉语词汇和语法,还保留了古汉语的语音和声调,尤其是入声。而现在通行的普通话是没有入声的,所谓“入派三声”,入声都派到平、上、去三声里去了。由于没有入声,所以用普通话来读中国古典诗词就分不清平仄,读不出韵脚,缺乏韵味。普通话地区的人写旧体诗词也很麻烦。而讲粤语的人就有这个优势,其入声是与生俱来的,因此用粤语来读中国古诗词就特别有韵味。在 客家话 、潮汕话中,也保留了大量的古汉语,尤其是中古语言。

粤语声调亦大异于北,盖以六调,曰一清平,二清上,三清去,四浊平,五浊上,六浊去。复以促音清平为高入,促音清去为中入,促音浊去为低入。合为九声。现代粤语的语法,如“水大”、“菜干”、“人客”、“鸡公”、“鱼生”等,将形容词放在名词之后作修饰成分的语法结构普遍存在。

扩展资料

粤语由古代中原雅言融合古越语而成,具有完整的九声六调,保留较多古汉语特征。粤语在中国岭南的广东、广西、海南、香港、澳门以及海外华人社区如 马来西亚 吉隆坡、越南胡志明市、澳大利亚悉尼、墨尔本、圣诞岛, 美国纽约 、三藩市,加拿大温哥华、多伦多等处广泛流行。

清朝闭关自守,仅留下广州作为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的口岸,很多外国人来到中国后掌握的汉语是粤语而非官话。不少京官为了与外国人经商议事也常常接触粤语,使得粤语首次逆向传播到中原。这一时期又有大量粤人迁移到美洲、澳洲和 东南亚 各地,粤语开始传播到世界各地。

中华民国 成立时,虽然有北方白话取代文言文正式书写的趋势,但粤语的实际使用没有多大限制,一度还有把粤语定为全国普通话的提议。但建国后,在全民推广北方语言作为普通话运动中,粤语受到普通话的影响越来越大,以致在中国大陆粤语分布区的许多年轻一代不懂得一些专门名词的粤语读法。这种情况使得不少以粤语为母语的人士开始产生一种母语危机感。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粤语 (汉藏语系下的语言)

三国时期南海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这个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看出于什么文献

但从行政区域来说南海就是指南海郡,郡治番禺(今天的广州老城区)

南海作为行政区划建制名称,始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平定六国,统一天下,实行君县制,设36郡(郡下设县),以统治全国;三十三年平定岭南,再增设桂林、象郡、南海三个郡。南海郡辖多少县,《史记》未有记载。《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对南海郡辞条的注释称:“广东旧广州、韶州、惠州、肇庆、南雄诸府州及高州府北境,广西旧平乐府东境,梧州府东南境皆其他”。据《前汉书》所述,南海郡辖番禺、博罗、中宿(县治在清远西北60公里)、龙川、四会、揭阳6县,《后汉书》所载则多了从番禺分出之增城县共7县。

南海郡,从秦朝至唐朝的行政区划名,治所在今广东省广州市市区。

秦朝平定岭南后设桂林、象郡、南海三郡。南海郡下辖四县(番禺、四会、博罗、龙川),另一说为六县(番禺、四会、博罗、龙川、冽江、揭阳),郡治在番禺(即今广州),主体范围在今广东、海南和广西东南部。

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平定南越国,把岭南三郡析为九郡(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耳),设交趾刺史部。南海郡治番禺县,领番禺、中宿、博罗、龙川、四会、揭阳六县。

西汉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月改为交州,南海郡隶交州。

孙吴黄武五年(公元226年),交州分为交、广两州,南海郡隶广州,但不久就撤销了广州,永安七年(公元264年)又复置广州。

而南海郡的郡治(行政中心)番禺,虽然叫做番禺,但地理位置却不在番禺,而是今天的广州市区

历史中的“湖广填四川”中的“湖广”是指的现在哪里...

湖广或“湖广行省”、“湖广省”,为元朝和明朝时期直属中国中央*管辖的国家一级行政区。 湖广行中书省,全称为湖广等处行中书省,为元朝时直属中央*的一级行政区,简称“湖广”或“湖广省”,在当时曾被称为鄂州行省,潭州行省,湖广行省。 元朝至元十一年(1274年)置荆湖等路行中书省,因拟取鄂州而别称鄂州行省。十四年(1277年),并鄂州行省入潭州行省,治所长沙。十八年(1281年),迁省治到鄂州,治所武昌(今武汉武昌)。 湖广行中书省为全国的10个行中书省之一,辖境包括今长江以南、湖南大部、湖北部分,广西、海南全省及 贵州大部、广东雷州半岛,下辖武昌、岳州、常德、澧州、辰州、沅州、兴国等30路。今湖北、湖南西部、陕西南部地区属于四川行省管辖。 湖广承宣布政使司,其他称谓有“湖广布政使司”、“湖广布政司”,简称“湖广”,民间简称“湖广行省”或“湖广省”,明朝时期直属中央*管辖的行政区,治所武昌(今武汉武昌),为明朝15个“布政使司”(即“承宣布政使司”,即当时的2京13省)之一,辖地为今湖北、湖南全境,下辖16个府。(武昌府、汉阳府、黄州府、承天府、辰州府、德安府、岳州府、荆州府、襄阳府、宝庆府、郧阳府、长沙府、常德府、衡州府、永州府、宝庆府 )。 明代分长江以北、大别山、桐柏山以南的河南行省南部并入“湖广”,长江不再成为行政区划的界限;明初,两广与江西、湖南分开。由于广西壮、黎、瑶三个民族反明起义猛烈,明朝皇帝朱元璋采用分而治之的办法,把黎族聚居的海南及广西门户钦、廉州划归广东。 “湖广填四川”是指在明末清初的数十年间,四川由于战乱、瘟疫及天灾接踵而至,境内人口锐减,耕地荒芜。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清王朝为了解决四川劳动力和生产粮食的问题,采取“移民垦荒”的举措,全国包括湖北、湖南在内的湖广省等十余个省的移民相继到四川定居,其中来得最多的是湖北、湖南省。据统计这次移民的持续时间长达一百多年,入川人数约一百多万人,其中湖北、湖南省的人数达一半之多。而在湖北省的移民中,麻城移民又占居重要地位。本文对麻城移民在“湖广填四川”中的地位和作用谈点看法。 一、实施“湖广填四川”政策的背景 在中国移民历史上,清代前期的“湖广填四川”是历史上引人注目的重大事件。四川之所以要“填”,是人口极度稀少,需要充实。明末清初30年战乱,四川被祸最惨。1644年,张献忠率领农民起义等入川,12月称帝建立政权,国号“大西”,定成都为“西京”。四川成了四战之地:明军滥杀,清军滥杀,地方豪强滥杀,乡村无赖滥杀邀功,张献忠也有滥杀之嫌。继而是南明与清军的战争;还有吴三桂反清后与清军的战争。四川人民遭到了一次次的战乱和屠戳。据官方统计,1668年四川成都全城只剩下人丁7万人。一些州县的户口存损比例,原有的人口只剩下10%或20%。四川全省残余人口约为60万人。 清*在统一后,施行了一系列“填四川”政策;主要是鼓励外省移民入川垦荒。如规定凡愿入川者,将地亩给为永业。各省贫民携带妻子入蜀者,准其入籍等。对入四川招民优惠政策与各级官吏的政绩升迁、奖励垦荒招民紧密联系起来;在赋税政策上实行额外的优惠。康熙下诏对移民垦荒地亩,规定五年起才征税。并对滋生人口,永不加赋。还规定对移民原籍地当局和入四川落业定居地当局,要求配合移送核实,安排上户籍、编入保甲。这些政策为移民创造了好的环境和条件。 二、麻城移民入川的条件、形式和人数 据《光绪广安州新志》提供的数据,湖北黄、麻籍占入广安州人数的26.64%。湖北、湖南合计约占60%。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运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积极的推动作用。其中麻城移民入川占有重要地位。 麻城移民入川的条件 从地理位置来看,湖北省地理位置离四川最近,又有长江通入四川盆地,在古代的条件下,是最佳进入四川的路线了。所以湖北麻城从元代至清前期的移民填四川中,进入四川落业的人最多。麻城移民条件有三:一是麻城离重庆不远;二是麻城移民历史悠久,在元代、明代初年就有大 量的麻城移民入川。三是与张献忠农民起义有关。张献忠在鄂屯兵时间长,后又转战湖广、江西,特别是麻城,有许多农民入伍。故张献忠部下不少是麻城人。张献忠失败后,有一部分人隐姓埋名留在四川。 移民入川的形式 一是奉旨入川。四川南川县的移民都是来自湖广省,尤其以麻城孝感乡鹅掌大丘人(明初麻城设四个乡,明成化年间并孝感乡入仙居乡内)为多。当时朝廷颁发“楚民实川之诏”时,基层的实施部门采取武的办法强行捆押方式,把一个个村子围住强行入川,所以移民的原籍不仅大地名相同,连小地名也相同。著名作家马识途的祖先来自麻城,那是在乾隆年间,马氏四兄弟从麻城奉旨垦荒,他们从长江溯江而上,到达忠州(今忠县)境,离石宝寨十多里的弯丘和沙地坝落业,以后这里的小地名就叫马家山和马家湾了。马氏四支人在这长江边的平出村共繁衍后代千余人。二是求生存入蜀。著名作家艾芜的祖先原籍麻城孝感乡,以种田为生。但因失掉了土地,康熙中叶在“湖广填四川”的大背景下,只有到西蜀去求生存,于是携妻带子,从长江水路进入四川,最终选在成都府的新繁县与彭县交界的平原上,*着水沟插占务农。三是经商入蜀。清前期湖北与邻省四川的贸易十分方便,有的就近入蜀定居。如原籍湖北麻城的从事贸易的刘廷奇,在康熙39年命家人刘俊臣到中江“相土”定宅,之后偕妻沿途贸易到中江定居。四是为官改籍定居。如四川龙安营都司梁光裕,原籍湖广麻城人,入四川后任都司改职后,遂家于江油县全门乡五甲三木里。 麻城移民人数 整个明末清初的移民达一百多万人,有一半来自湖北、湖南。其中湖北约有30万人左右。麻城无疑占有重要比重。但麻城入四川多少人,笔者查阅麻城清代历朝县志,对移民这件大事均无记载。据清光绪8年刻本《麻城县志》户口记载:明嘉靖35年册定麻城人口148240人。明万历47年册定人口116234人。清代年初册定人口110287人。从这个数字推论,明末清初有37953人可能是移民方式到了四川。当然这里面还包括参加张献忠农民起义人员在内。但估计移民人数有3万人左右。这个数字如果属实,占到湖北移民人数的10%。在县级当中应当是较多的。这还不包括明代初年入四川的人数。如果算在一起估计不下10万人。据四川大学教授胡昭曦多年前就重庆、合川、南溪、广安四地58份族谱作了研究,清代以前入四川的118户,其中湖广占有85户,而这85户中有65户来自麻城。 三、麻城移民入川的管理和作用 第一,麻城移民的相对集中管理。如在云阳“邑分南北两岸,南岸民皆明洪武时由湖广麻城孝感敕徙来者,北岸则皆康熙、雍正间外来寄籍者,亦惟湖北、湖南人较多”。(咸丰《云阳县志》)对入籍移民,加强户口管理,印照验收,编入保甲,使其安心务农。 第二,引进新的农作物和种植技术。如麻城的红薯、甘蔗、蚕桑、种烟等农作物和技术被移民传至四川。 第三,促进商业发展。麻城籍商人从事山货、粮食等重点行业,还从事铁锅、布行、麻行、酒行、猪行、磁器、杂粮等货物交易。 第四,人口繁衍。如邻水县甘氏“在明洪武四年(1371年)湖北麻城孝感乡甘承先率领同族移住复盛甘 家沟,历数百年,子孙繁衍,发展成为邻水人数较多的姓氏。现集中分布于复盛、丰禾、八耳、石永等地。并散居在县内各地”。 第五,传播文化。如麻城人阚昌言,是雍正8年进士,乾隆5年(1740年)任四川德阳县知县。他在任内“常巡视陇亩,劝课农桑”,根据四川的自然条件及经济状况写成了《家事说》一书。该书就天时、地 利、人力三方面,分别讲述抓紧农时、改良土壤、讲究耕作技术诸多农事。 第六,移民户与麻城保持着联系。著名作家艾芜的家族汤氏,其入四川始祖在清初从麻城到新繁定居,是带着“烈希承宗祖,美德正乾坤”的韵文来的,后代相传。到艾芜的父亲一辈是“坤”字辈,已是清代末年,人丁繁衍,编排名字不够用,便又派人到麻城去访问祖先的家族,才带回好些韵文,印到族谱里去。头两句是“道继宽仁著,功昭勇智闻”,艾芜按此韵文为“道”字辈,他被其父亲取名为汤道耕。 四、一些县居住的主要麻城大姓 第一,广安州(广安)“惟湘鄂特多,而黄麻永零尤盛”。据《光绪广安州新志》提供的数据,湖北黄、 麻籍占入广安州人数的26.64%。湖北、湖南合计约占60%。又据毛毛著《我的父亲*》上卷载:*的家乡是广安县。前面提到光绪广安州志载入籍广安的湖北省黄安、麻城人约占三分之一。而*的祖辈也可能是从麻城移居去的。据毛毛在书中介绍:“有许多研究我父亲生平的人,都曾考察过我们家庭和家族的历史。有的说我们家是从湖北迁来的移民。——连我的叔叔也说,小时听大人说,邓 家是从湖北迁移来的。”(《我的父亲*》上卷第23页)毛毛的叔叔邓垦在武汉工作,他曾多次去过麻城,认为邓家祖辈是麻城人。可见*同志的祖辈也很可能是从麻城移民去的。 第二,邻水县。据该县志载,移民姓氏有65种之多,其中“湖北籍最多,尤以该省之麻城为最。”其中著名的有清代大理寺正卿甘家斌、台湾挂印总兵包永才等著名望族都是麻城人。甘氏前已提及。包氏在“ 明洪武年(1371年)麻城孝感乡包元恒率领同族移住兴仁乡绿豆湾落业,现集中分布于兴仁、护邻、石滓等地”。 第三,新宁县(今开江)明代麻城移民大姓有张姓,原籍麻城,明洪武二年迁入分别落业于接龙桥、沙树湾、张家湾传至18代。清代移民有麻城郑、高、薛姓。 第四,彭县。明代移民有麻城周氏明初迁蜀,居彭县野鸭河,今万年乡一带。黄姓清康熙年间由麻城迁居彭县升平八字坪。 第五,金堂县。大姓张氏,于前明时由麻城迁居金堂县关东外,数世科举。至今15代。 第六,宣汉县。元代有王姓、向氏、冉氏、袁氏由麻城迁入。明代有49支姓氏迁入,其中麻城占据22 支。清代迁入18支麻城3支。 第七,南部县。王姓一支是清初从麻城迁入,至今约传20代,以住地形成名者120处。不少乡有宗祠。 张姓是清康熙36年由麻城入县,至今传16代。 第八,岳池县。康姓祖籍麻城,清康熙23年迁入县三乡;范姓祖籍麻城,也是同一时期入本县四乡;傅姓麻城孝感乡,清乾隆12年入本县。蒋姓于清康熙21年迁入6个乡。此外南充县、潼南县、新都县等麻城迁入者都比较多。 五、麻城移民中优秀人才中以居官、文学者较多 最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经济学家之路》第二辑,载有北京大学著名经济学家胡代光的文章《八十春秋的回忆》,文章说:我的祖先本来是湖北省麻城县人。因为明代末年,张献忠领导农民革命运动,后来被*军镇压,致使四川土著人民稀少,大部分土地被荒芜起来,无人耕种。于是清朝*采取移民入川政策,我的祖先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于康熙年间从湖北麻城县搬到四川来的(现在四川人,其祖籍多半都是从外省移居过来的)。 据《深圳特区报》曾载杨泉撰写的文章《延河之子*》,其中写道:“据李家的家谱记载,李家的老家原在湖北省麻城县,后来才迁居四川庆符县,在什么年代迁居,不得而知。”据麻城派人到四川高县庆符镇调查,找到1936年《重修庆符李氏族谱》,其序中说:“吾庆之李,自湖北麻城迁居于此,已数百年。到今家世耕读,代有其人。”宗谱跋言中说“吾家在楚时宗派,自明季兵灾,遂不可考”。 前面提到的有清代大理寺正卿甘家斌、台湾总兵包永才、著名作家马识途、艾芜等其祖籍都是麻城人。

粤语发源地在那里?

很多外地来的民众,甚至广东本土人,一说到粤语发源地第一时间可能就会想到广州,不过真正的粤语发源地是这里,对,就是这个被遗忘多年的岭南古都——封开 封开地处粤西边陲,西江经济走廊的中部。东面与德庆县毗邻,南面与郁南县接壤,东北面与怀集县相连,西北面与广西苍梧、梧州市、贺州市交界。素有“两广门户”之称,是通往“珠三角”及大西南的“咽喉”之地,是粤语的发源地! 从粤语称谓看封开文化地位 粤语,民间亦称“白话”、“广东话”等,在美洲华埠则被称为“唐话”。而“广府话”、“省城话”这两个俗称则专门指旧广州府地区(今广州及周边南番顺地区)、香港、澳门、梧州地区的粤语,范围比“白话”概念小,现在一般称为“广州话”。 在中国境内,广州及周边城市,人们习惯称粤语为“白话”或“广州话”等。在大量港澳同胞居住的地方由于大多数原居地为广东一带,多自称为广东人,故大部份曾接触操粤语的广东人一般称为他们所说的就是“广东话”,而普遍操广东话的广东人都无暇解释本身并无心情去介定或向他人仔细解释自身操的就是粤话。自身为广东人就顺理成章讲广东话。东莞和深圳、省内其他地区的人们称之为广州话或白话;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粤语使用者因所住区域并非广东,通常称自己所说的粤语为“白话”。这里“白话”专指粤语,意义与国内其他省市的“白话”概念并不相同。海外华人社区和中国其他非粤语省市普遍使用“粤语”或“广东话”这两个名称。 “广东话”这一名称一般在港澳、海外华人、中国内地其他省份人士使用。但要注意的是,“广东话”并不是在整个广东省普遍使用(如客家人和潮州人一般分别说客家话和潮州话);另一方面,它又会在广东省以外如广西一带通用。所以两广本地人,无论母语是否为粤语,一般不用“广东话”这个名词。粤语在中国大陆的使用范围并不仅限于广东省,也包括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粤语使用者一般没有“广东”认同,普遍不以“广东话”指称粤语;而“广东话”这个名词指代意义亦见模糊,无视其他非粤语的广东方言如客家语、闽南语等的存在。另粤语的发源地究竟位于广东境内还是广西境内学界尚有争议,因两广之分始于宋朝,而粤语形成和定型的历史远在宋朝之前,彼时尚无“两广”之分,固确切的发源地难以确证。“粤语”的“粤”字来源不是“广东省”简称,而是古代岭南的“南越国(南粤国)”,因此“粤语”不等于“广东话”。当然,就如美国人也会称呼他们所使用的语言为“英语”一样,“广东话”这一名称虽然概念不清,但因为在港澳、海外华人、中国内地其他省份人士普遍使用,所以它依然有它的意义。 尽管封开是粤语的发源地,但粤语却被称为“广州话”,足可以看出大家对粤语发源地的误解。广州被误解为一直是岭南的首府,所以被误解为粤语发源地也不足为奇。事实上,广州是在唐永徽六年(655年)才成为岭南首府(也就是广府)但此时,粤语早已成形甚至已经相当成熟。封开作为粤语发源地,却饱受轻视是有原因的。 封开所在的西江流域,在隋唐时进举的人数占广东的21.7%之多,到了宋变成15.8%了,元就成8.7%了,最后明清只有6.3%和5.1%。文人的大幅减少,直接导致文化的衰落。因此,曾经辉煌一时的岭南文化发源地——封开——也渐渐受到了忽视。而广州就因为它的历史契机,顺利地被误解成粤语的发源地;有操着一口流利的粤语的广府人的广州西关也就被误解为粤语的根源之地。 由此可以看到,封开作为粤语发源地,它的文化并未受到重视!
关键词:
分享: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