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苏禾日
《人民政协报》(2023年08月12日第07版)现在,为了让学生顺利地通过考试,对所有科目都要给予同样关注。但是,人的天性各不相同,有很大的差异性。有的人可以鸟瞰甚至融会贯通整个课程,而另外一些人可能发现一些不相干的例证。对于一个显然是为广泛的文化修养而设计的课程来说,允许差异化的存在是有点矛盾的。但是这个世界如果没有矛盾,就会变得空乏无味。我相信,在教育中如果排除差异化,那就是在毁灭生活。
——(英)怀特海
在现代教育体系中,考试制度的确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牛鼻子。100多年前的怀特海也清晰地看到了这一点。他无奈地说:“如果你所教的学生需要通过某些统一的普通考试,那么如何实施完美的教学就变得复杂起来了。”人的天性是五彩缤纷各不相同的,但是我们的教育却要用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教学内容、统一的教学进度、统一的考试评价,把本来具有无限发展可能性的学生培养成为统一的“单向度”的人。这样的教育,无疑是不可能让所有学生都感到兴趣盎然的。所以怀特海说,这种排除差异化的教育,不仅仅是在毁灭孩子,也是在毁灭生活。怀特海用建筑艺术为例,说明尊重差异的个性化教育的价值。诺曼底式拱形门上的锯齿形花纹为什么那么美丽而有魅力,而许多现代手工艺品为什么显得丑陋粗鄙?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现代的工艺品多按精确尺寸设计制作,而古代艺术品则随工匠的风格有所变化:现代的紧凑局促,古代的舒展开阔”。是的,好的教育如同好的艺术品一样,一定是从容不迫的,个性鲜明的,舒展开阔的,兴趣盎然的。
对思想的、逻辑的欣赏,是有教养的心理的一种表现,这是在一种专门学习之后才可能具备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这样的一种洞察力,既有全局观、有通盘意识,又能看到一组思想与另一组思想之间的联系。只有通过专门学习,人们才能欣赏一般思想的确切表达,领会这些思想被表达时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领会它们对理解生活的帮助。在抽象思维的理解中和对具体事实分析中,人们的思维能力经受了训练,经过如此训练的大脑的思维能力,既能极为抽象,又能极为具体。
——(英)怀特海
怀特海认为,教育所要传达的是“对思想的力量、思想的美妙和思想的逻辑的一种深刻的认识”。所以,对于思想的、逻辑的欣赏,是有教养的表现。在教育的过程之中,这种修养是通过专业学习形成的,不是割裂于专业知识学习之外的,“不存在一种课程仅仅传授普通文化修养知识,而另一种课程仅仅传授专业知识。为普通文化修养教育而设置的科目,都是需要专门学习的特色课程”。教育的任务,当然不仅仅停留在让学生能够有对思想和逻辑的欣赏能力,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能够运用思想的和逻辑的力量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一般心智能力”,这种能力表现为把握全局的洞察力以及关注事物之间联系的能力,同时体现为既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抽象思维能力,又有细致入微理解具体问题的具象思维能力。概言之,教育的目的不是简单地获取知识,而是通过知识的传授培养思维能力。
那么风格能够帮助你什么呢?有了风格,你可以避开细枝末节的东西,直达目标,而不会生出一些令人不快的插曲;有了风格,你可以达到你的本来目标,而不会是其他东西;有了风格,你可以预见你的行为效果;有了风格,你的力量就能得到提升,因为你的思想不会被一些不相干的事物所打扰,能更专心于你的目标。但,风格是专家独享的特权。谁听说过业余画家风格?谁听说过业余诗人的风格?风格是专业化学习的产物,是专业化对文化的特殊贡献。
——(英)怀特海
作为一个艺术概念,所谓风格是指艺术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相对稳定的、个性鲜明的反映艺术家思想、审美特点的内在特性。怀特海对风格特别重视,他认为,无论是艺术的风格、文学的风格,还是科学的风格、逻辑的风格、实践的风格,都有同样的美学特质,即“实现和约束”。而风格是“人类精神世界最后的道德归宿”。因此,他主张教育必须关注风格:“我们必须培养所有精神品质中最难得的一点——对风格的鉴赏”。怀特海在这里用了四个排比句,说明风格的特点与价值,认为风格能够让人心无旁骛,让人直达目标等。同时,他指出,风格是专业化学习的产物,是区别专业与业余的重要分水岭,是“专业化对文化的特殊贡献”。的确如此,有没有鲜明的个人风格,是区别大师与一般专业人员的重要标准。我们在欣赏文学、艺术、建筑(建筑在一定意义上也是艺术)作品的时候,总是对那些与众不同、匠心独具的作品特别喜欢,因为它们的风格是如此鲜明,鹤立鸡群。它们的作者一般也是经过了长期的专业化学习。基于这样的认识,怀特海对于英国教育界关于“到底是培养业余爱好者,还是造就专家型人才”的争论给予了自己的答案,那就是“在保留业余爱好者优点的同时,造就专业性人才”。因为,只有专业性人才,才能够有属于自己的风格。帮助每个人成为最好的自己,是教育最重要的使命。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